ArticleFeatureGame ReviewsGames阿銀

加強版再臨卻惹劣評?從市場學及試玩報告解構 Monster Hunter XX

加強版再臨卻惹劣評?從市場學及試玩報告解構 Monster Hunter XX

Monster Hunter XX 已於3月18日在3DS推出 ,雖然大家都明知道這只是一個「G」級加強版,不過會買的人還是會買,會玩的人還是會玩。上一集《Monster Hunter X》最後銷售成績比《~4G》稍低,最後只能勉強去到300萬隻,而縱使今集《~XX》首周有機會突破100萬(男士社長按:出稿時有消息指首周銷量不足100萬),但筆者認為未必可以超越到《~4G》記錄,單看日本阿馬遜(AMAZON)的劣評如潮就略知一二。然而,銷量高低不代表遊戲質素,今集肯定是內容最充實的一集,但為何玩家不再買帳?且看本文如何解構「Monster Hunter市場學」。

Monster Hunter XX 即使並非一面倒的只彈不讚,但在日本阿馬遜網站內,一星劣評的數量還是意外地多。

Monster Hunter XX 再難突破、原因何在?

當然,近年日本的阿馬遜似乎成為了另一個玩家發洩的集中地,不少大作往往招惹極多劣評,但看留言內容,其實有不少亦道出了長年玩家的心聲:他們無悔無求地真金白銀買足多集,最終卻寧願選擇以罵聲來希望此系列能夠有個更好的開始。到底 Monster Hunter XX 是否有毛病,而到底出了甚麼毛病,以下會為大家講解。在此之前,容筆者先講一下「Monster Hunter市場學」。

《Monster Hunter》系列已有接近廿年之久,成名戰應該是由第二集「DOS」開始,再藉着PSP在全世界的爆發,讓《Monster Hunter Portable 2nd》及其「G」版在亞洲區熱賣,亦令到《Monster Hunter》變成Capcom其中一個生招牌。廠方一直希望善用這個名牌,來創造更多的旁支,爭取更多的收入,譬如2010年的《Monster Hunter日記:暖洋洋的貓貓村》亦極受歡迎,共賣出了70萬隻。可惜自此以後,眾多掛着《Monster Hunter》名字的分支遊戲都陸續遭遇滑鐵盧,甚至連「貓貓村」的續集同樣以「未能取得上集佳績」而抱憾告終,加上近年手機市場興起,掛着《Monster Hunter》名字的作品越出越多,結果就只有一隻《Monster Hunter Explore》叫做勉強站穩陣腳。

《芒亨日記:暖洋洋的貓貓村》可以說是第一隻的分支作品,也令不少忠實玩家「入坑」,成功大賣。

就此所見,《Monster Hunter》系列的大賣原因,似乎並非牌子有一種超然的精神崇拜(如APPLE),又或者擁有強烈魅力的角色人物或怪物坐陣(如 MARVEL),換一個趕到潮流的說法,實情是此系列擁有一班非常忠心而且強大的民間KOL(Key Opinion Leader)努力維持。試想想,假設今日閣下從雜誌得知,原來 Monster Hunter XX 有「老山龍」回歸,你可能只是一笑置之,又或者「哦~」地哼了一聲而已;但如果你有同學或同事,向着你大叫「原來今集《Monster Hunter》有得打老山龍!你還記得當年《~2G》打得我們有多辛苦嗎!」你或許會被勾起十年前的回憶,然後會有種衝動和那位朋友再次投入《Monster Hunter》的世界。

今集《~XX》有老山龍回歸,不過無論地圖及環境設計均有變化。

靠「芒亨KOL」而來的超級人氣

這班強大的《Monster Hunter》KOL在這十年以來,把自己對遊戲的愛好由學校帶入公司,甚至乎更有可能傳予自己的下一代,而CAPCOM亦明白到他們的威力,所以一直堅持要做好網上連線這個近年必備元素的同時,也要做好面對面的連線要素,譬如今集增加LOCAL PLAY的搜尋功能「Hunter Call」等等,只因為這班KOL不像年青一代只是Internet Socialize,而是還擁有一定程度的現實世界社交能力,最後這種社交也會化成instagram/twitter/facebook的其中一張照片,可說是一箭雙雕。

同時間,這班KOL大部分已支持了遊戲多年,為了讓他們協助宣傳,遊戲內容必須率先讓他們感到滿足,最簡單的莫過於喚起昔日回憶,故此由《Monster Hunter X》起直至今集加強版,大量的舊怪紛紛再次加盟,亦重現了《~2G》、《~3G/3P》的關卡地圖,當中連採礦點、小怪的分佈及特性行為也要完全一樣,務求要令一眾KOL忠實粉絲感動得哭成淚人,讓他們的口上宣傳功夫更加逼真動人。

故此,今集的登場怪物數量,均比起《~4G》還要多。除了老山龍以外,還有鎧龍、角龍、桃毛獸,以及黑龍及祖龍等,牠們縱使未有在《~X》中出現,也於今集中粉墨登場。而假若你們覺得這些舊怪提供的難度不高,今次還有繼承自上集的「獰猛化」及「異名(二つ名)」怪物,簡單來講就是亞種的亞種的亞種,無論是攻擊威力及速度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及變化。譬如「將軍蟹」就有異名的「鎧裂將軍蟹」、雙角龍就有異名的「鏖魔雙角龍」等等,後者在憤怒之後的潛地火車,比起黑轟龍等等絕對更有體驗的價值。

除了舊怪之外,其實今集亦有新人加盟,包括封面怪物,造型很有高達味道的「天彗龍」;另外還有昆蟲系列的「閣螳螂」等等。
官方宣傳「鏖魔雙角龍」也是用上「狂奔MAX」的字眼,筆者可以拍心口保證,大家必能享受到一次愉快的子彈火車體驗。

「勇氣」及「鍊金」,新戰鬥系統是好是壞?

上集遊戲已追加4種特殊「型態(Style)」,今集則追加2種,包括「勇氣Brave」及「鍊金」。Capcom官方開發人員曾為「Brave」這個型態在Twitter上徵求中文名稱,大致上玩家都建議為「卸力」:一如字面所說,玩家採用後,於按鍵收刀的期間會有特殊判定(可長按收刀鍵來延長時間),如果在此時遇上怪物正面攻擊,即能彈後閃避卸走攻擊,而在面對諸如風壓、咆哮、閃光等更有奇效,膽大的可以放棄耳塞而直接用「Brave」上陣。另外每當普通攻擊、收刀回避、收刀時取消硬直再出刀的時候,便能儲存特有的「Brave Gauge」,儲滿後武器頓時變成「藍色激光劍」,更可發動新的招式及連技。個人所見,坊間比較常用的包括有「Brave太刀」及「Brave大劍」等等。

當然,從文字看來「Brave」似乎非常強大,流動性比檔格更好,但實際上使用起來,還是有着各種制肘。譬如收刀時間比其他狩技為長,當真正想收刀然後「逃跑」的時候可能會覺得頗為麻煩;另外為了儲滿「Brave Gauge」,玩家必須不停地使用取消收刀再出刀這種打法,然而無論揮劍速度還是準繩度也比普通的攻擊為低,這種問題在以準繩度要求高的太刀就頗為明顯,最終更可能變成亂劈而劈中隊友(太刀本身在多人狩獵下已是被人狂罵的賣隊友武器)。還有就是當以為怪物會向自己施襲而決定長按收刀制來回避的話,最後就減少了自己的攻擊時間而影響整體發揮…等等。假若你發現「Brave」並非個人喜好,不妨考慮用回上集已有的「武士道」。

Brave太刀及Brave大劍分別是單人模式及多人模式最常見的玩法,使用起來比想像中簡單,攻擊流程亦很爽快。

另一個「鍊金」則屬於隊伍後勤,使用的人比較其他型態少,主要原因是生存能力比起「Brave」及「武士道」稍弱,較適合高手操作。「鍊金」本身其實是一個頗為複雜的系統,亦幾乎已經是一個可以被視為「職業」般的遊戲設計。簡單來說,「鍊金」與「Brave」一樣有一條氣量計,隨時間或攻擊次數而增加,而每一次發動均能召喚特殊道具,包括初期的磨刀石或子彈等。這些磨刀石不單只可以和其他人交易,而且使用後更能增加狩技的儲氣速度,以及自己鍊金的儲氣速度。消耗越多的格數(每完成一次鍊金,可選擇消耗多一格氣量來增加道具能力),道具的威力就會越高,譬如鍊金兩次可生出能回復血量的活力劑、鍊金三次可生出臨時耳塞、鍊金五次可生出範圍式治療木桶等。採用「鍊金」型態的獵人可能是比較喜歡「道具流」的人士,故此單手劍或許是其最佳拍檔。

至於鍊金就比較高手向,而拿出木桶狂搖的這個動作,筆者總是覺得很好笑,與激烈的戰鬥場面有點不符。

那麼,到底玩家對今集遊戲有甚麼不滿,而要在阿馬遜紛紛留下劣評?最大的原因,莫過於大家已經對「G」這種加強版或者資料片形式的獨立售賣感到厭倦,尤其是在大家都習慣了DLC的年代,在遊戲系統沒有重大的更改下,《~XX》不過就是加入新怪及新任務的DLC內容而已,無須另售五千多日圓。再講,雖然有玩家依然認為今集繼承系統做得不足(說穿了就是對玩過《~X》的人沒太多優惠),但筆者反而覺得繼承做得太過火,舊玩家很快就能直接在集會所內開啟「G」任務,那當然有強烈的「這很像一個大型DLC」的感覺吧。

今集的G級任務,都是在「龍識船」上接任,而非集會所。

總結:最多元素、最好玩的一集Monster Hunter

如果你沒有玩《~X》,又或者只有玩過《~2G》,只因為想見見關卡設計及打法均與以前有點不同的「老朋友」老山龍,在你進入《~XX》的世界前請好好閱讀一下各種的狩獵說明書,譬如由《4》開始引入的高低差及踩背打法、貓獵人的各種小遊戲、各種武器的招式及全新實戰方式,以及那已經有如一本電話簿那麼厚的裝備技能說明及怪物素材解說等等。如果筆者還在做遊戲攻略本的話, Monster Hunter XX 至少要用300頁「全文字」才能徹底地講解整個遊戲的玩法及注意事項呀。Monster Hunter XX 肯定是歷年以來最好玩、「最多嘢玩」的一集,可惜類似加強版的做法已令玩家生厭,要再創昔日社會現象級的高峰,除了換換平台之外,也許下集亦是時候作出重大改革了。

About Author

前《G-Zone》遊戲雜誌總編輯,視遊戲為最大興趣及職業,現時將注意力由香港放到世界各地,繼續推廣Retro Game及Esports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