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FeatureGadgets

Dyson Zone 實測分享:也許世界還未準備好迎接這樣的科技產品…

Dyson Zone 實測分享:也許世界還未準備好迎接這樣的科技產品…

這個不是主流的媒體評測。我們想倣效一次 Dyson Zone ,來次語出驚人的真實分享。

說在最前面,關於 Dyson Zone 我是偏心的,作為多年品牌死忠,又因為工作關係,可以間接陪伴它們由少數變成多數的大品牌(如今新世代所謂的「出圈」),每款產品背後都有驚人的開發工程,用最高的科技去對待最細微的事物,動輒上億的研發費用,就是為了讓風扇變成沒有扇葉、吸塵時可以方便一點、吹頭時吹得更健康又快一點……這到底是在開甚麼玩笑?但 Dyson 就是做了,而且就結果論,做得空前的成功,無論是同類產品的生態圈、抑或人們的價值觀都徹底改變了:還有多少人記得 Dyson Supersonic 之前,用上千元買一個家用風筒已經可以很極致?

Dyson Zone 是注滿了我對品牌感情的一次,我相信他們也是如此。最初也許依然是由一個同樣「戇居」的想法開始:不如我們做一個移動式的空氣過灑器、再加上藍牙耳機?一開始還以為是愚人節玩笑。然後這產品終於要推出了,我也拿在手上甚至戴在面上了,然後、然後…嗯……

注意,這篇文章非常之長。請大家慢慢閱讀。

Dyson Zone 即將上市,有晴空藍及亮銀色兩種顏色,定價港幣 7,580 元
Dyson Zone 即將上市,有晴空藍及亮銀色兩種顏色,定價港幣 7,580 元

Dyson Zone 不得不先花點時間瞭解的先進規格

在 Dyson 的定位中,Dyson Zone 款藍牙耳機,是他們首款耳機產品。它有一個 40mm 的釹磁單元,科學化的數據調音,同時有混合式主動降噪技術(ANC)、3 種 ANC 模式,利用 8 個麥克風每秒監察周圍的聲音 384,000 次,能阻隔到 38dB 的環境噪音--說來有趣,因為需要 ANC 的最重要原因是,本身 Dyson Zone 在運作時兩邊摩打會不斷轉動,所以最主要還是用來隔摩打聲--而過濾效能方面也是提供到滿滿的技術,以靜電式濾網加上富鉀炭濾網,將小至 0.1 微米的顆粒物及有害氣體如二氧化氮、二 氧化硫和臭氧等全部捕獲,變成乾淨的鮮風空氣直送口鼻。當然,先不說耳機的部份,要將他們強大的空氣過濾技術變細,一如以往也是充滿困難(將風扇變成面罩,你不仿想想),因此這次 Dyson 也是再度突破了自己,例如是次的摩打變得史上最細之餘同時維持到每分鐘 9,750 轉又不會過熱,濾網的幾何形狀和佈局也要全新設計才可做到又細又強大……總之,就是科技結晶,對 Dyson 交出的測試報告及官方數字,你仍然可以盲目地信任。

實際的使用也非常簡單,就是戴上頭,用磁吸的方式戴上送風的面罩,產品便會自動運作,機身操作的按鈕也不多,都是轉換 ANC 模式及 3 種送風速度(高、中、低),更能用 App 連接做更多的行為及數據監察。看起來單薄的面罩也有不少功能,如拉下來的時候會自動停止送風,也能開啟「自動模式」去感應你當下的呼吸情況,去自動為你決定送風速度,提供剛好的鮮風。雖然耳機重量達到 595g ,不過重量分佈極佳,縱使重量不會因此變輕,最少戴上非常舒服,可惜的是耳墊的物料不是真皮,接近記憶海綿的感覺,吸汗水也焗促亦很易污糟,夏天上街一次肯定見到污漬,說可以拆下來用水洗,也不過是自我安慰的說法。另外,續航力是產品明顯的「硬傷」,不開啟空氣淨化,可用 50 小時,但開啟空氣淨化後,僅有 4 個小時。

接下來才是真正的分享。

拒絕平庸的外觀非常具衝擊性

我們由外觀說起,也是 Dyson Zone 最有話題性的部份。我也為了實際想知道人們的觀感,而不斷傳戴上 Dyson Zone 後的自拍照給朋友俾分,有男有女…最終的結論很不意外,就是「你的樣子如何」,你本來就是 Tyson Yoshi,自然戴面具遮全相都會一樣有型,否則如記者一個醜男,戴上仍然是醜,有型的是產品本身而不是你--OK 都是開開玩笑,是次產品的造工有著一貫水平,但很多地方明顯是為了減重而有所忍讓,最明顯是面罩的部份,是的,這部份都是塑料,配上一個銅色反光鏡面也擺脫不了拿上手時的塑膠感。另外就是機身所用的物料其實也不是金屬造的,我一直尋找官方資料是否有提及卻找不到答案,但由於觸感極為接近 Supersonic 的物料,因此相信同樣是他們只此一家的高級複合型物料加上玻璃纖維(這方面如說錯了請抱歉),雖不是金屬,但輕身之餘又硬又有手感,而金屬濾網的部份則薄如 A4 紙,若不是 Dyson 出品肯定會飽受批評。

相信我,就算科技再強,外觀設計,依然有空間可以打安全牌的,但顯然 Dyson Zone 寧願一鳴驚人也拒絕平庸。超級前衛的設計加上很難注意不到你的配色,使其外觀極具衝擊性。客觀事實是,愈是前衛的設計,愈是注定與主流審美觀有所出入,想一想Sony的PS5、iPhone的劉海、Kanye West的YEEZY… 但坦白說自己很欣賞這樣的態度,要說大眾是否喜愛?反正這東西不是個個都「用得起」,何必太在意是否「大眾」?本來就不會買的人意見從來最多,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事實上這個面罩與耳機的配合度相當之高,未戴前也是半信半疑,口罩也有尺寸之分,為甚麼這個產品得一個尺寸就可以 fit for 所有人,但記者一個頭大面圓的肥仔,最終戴上後竟然也是十分之 fit 位,耳機不夾頭之餘,面罩和口鼻間仍有空間,就如官方指引那樣,非常amazing。

實際應用的問題頗多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設計卻似乎沒有想到最基本的使用情況:一般用家戴上「大耳牛」後,做得最多的動作其實是將耳機掛在頸上(有些標奇立異自稱Y2K的人會戴在額頭),用來抒緩一下耳朵的壓力之餘,同時成為一件造型配件。而 Dyson Zone 在吸上面罩的時候,只要你進行這個掛頸動作,面罩是會立刻因為兩邊耳機的壓力而脫落,你必須先拆除面罩然後放在包包或口袋,才可以正常地將耳機掛頸,同樣地,如果你要收好耳機,都是必先拆掉面罩才可,否則都會很難操作,而拆下來的面罩,也無論如何需要找地方放置。換句話說,Dyson Zone 的設計其實是不想你在街上除下耳機的。不仿幻想一下,無論是「先拆後掛頸」,還是寧願「完全不掛頸」,其實都是十分不人性的行動。

雖然 Dyson Zone 的過濾系統比起醫療級口罩都要強得太多(而且還不會焗促),但我們肯定知道,如果只考慮「過濾」本身,就整體來說,可用上最少半天的口罩無論是價錢及方便度都是 Dyson Zone 無法相比,用到稍貴的光觸媒口罩,買足一年也不到1,000大元,餘額還足夠添置一個目前(甚至未來三年)業內最頂級的藍牙耳機如 Focal Bathys 或 Bowers & Wilkins Px8 ,人家還是幾廿年專注音響的品牌再加上全真皮及貴金屬製造,除了空氣過濾外,它們的功能更多更齊同時更強,光說音色更不只贏一條街……愈說愈遠?比喻超錯?但我卻不同意,因為這樣的考慮,才是最接近用家的思維,也就是「性價比」、「舊錢拆開可以點用」、「到底俾得有冇價值」,很現實的邏輯。

不過,定價高,從來不是產品的缺點,而是個人的缺點。集合了品牌最高科技的 Dyson Zone,同時有改變市場的姿態,你還可隱約地見到「為甚麼」:這不是 Dyson 預見到未來世界的空氣污染將會愈來愈高,而預早交給大家的方案嗎?就如 Dyson Supersonic 一樣,當年2千餘元的風筒,也同樣備受質疑,到如今 copycat 無處不在,更別提你已多久沒見過有扇葉的風扇。為未來定下一個全新標準(無論成功與否),不正正是這些年年賺大錢的科技龍頭該做的事嗎?難道大家希望 Dyson 也變得像 Apple 一樣不思進取、一直打安全牌?將兩個範疇的東西結合為一,成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新東西,沒有可相提並論的產品,還講甚麼「性價比」?

也許世界還未準備好迎接這樣的科技產品

說到最後,作為一個普通人,真心說話,Dyson Zone 的確有很多缺點,但是另一方面,作為忠實 fans 及科技版記者,卻是非常欣賞 Dyson 依然希望保持著「成為第一個吃下螃蟹的人」的開發信念。其實可移動式的空氣過濾器加上降噪產品絕對是有價值的,簡單粗暴的舉例,如果這產品定價很平,如修理工人、建築工人等那些時刻接觸塵埃、戶外工作的行業想必都會樂意使用,畢竟它比傳統口罩過濾能力更強但同時更舒適更有鮮風呼吸,同時又能一方面保護聽力--作為參考,一個「開工用」的高級 3M PELTOR X3A 隔音耳罩能阻隔到 31dB 的環境噪音,Dyson Zone 是 38db 。然而就這定價、造型、重量、續航力等各方面來說,我覺得這產品也許對世界來說還是太早,暫時只屬於小眾市場。

出文前的補充,當記者在個人ig中貼出戴上 Dyson Zone 的自拍後,還是有極多朋友對此非常好奇,甚至已經準備好俾錢要查詢詳情,包括好幾位明星及本地潮流名所的老闆,可見香港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仍然很高之餘,那些「小眾」都是付得起錢的(當然有錢人也是很多)。所以,假如你是一個 hypebeast、不在乎區區 7,580 元、或是已無條件準備好支持推動科技發展、永遠希望體驗到新科技的消費群,那麼我在這裡也給你們一個「信心」:Dyson Zone 並非甚麼「智商稅」產品,它在暫時最接近完美的情況下將這個 idea 呈現出來,它有滿滿的品牌價值,同時如果你能 carry 及欣賞得到這個未來感十足的設計,那麼戴上它後其實還是非常有型,更不說面罩的清爽涼風可以給你一個不悶熱(甚至有點涼快)的夏天,肯定比起早年用炒價買一隻 Swatch X Omega 要聰明得多。

Dyson Zone 即將上市,有晴空藍及亮銀色兩種顏色,定價港幣 7,580 元。關於上市詳情,後續還有報導,我們很快再見。

About Author

《男士通信 Men Logic》網站及專頁為一體式網絡全方位資訊平台,「通信(tsūshin)」一字源自日文,有通知、傳訊一類的意思,並以「男孩剛剛成長為男士」這個命題為宗旨,提供給所有仍有著童心的男士均會感到興趣的遊樂資訊。